地震後必看!居家安全設計 4 大重點,保護家人!

地震後必看!居家安全設計 4 大重點,保護家人!

你是否也曾在地震來襲時,感到心驚膽跳、不知所措?地震無法預測,但我們可以透過居家安全設計,將風險降到最低,守護家人的安全。別再只是祈禱地震不要來,現在就開始行動,打造一個更安全的家吧!這篇文章將分享地震後必看的 4 大居家安全設計重點,讓你從此不再害怕地震。

1. 家具固定:避免地震時的「飛來橫禍」

地震發生時,最危險的莫過於傾倒或移動的家具。想想看,書櫃、電視櫃、甚至是冰箱,在劇烈搖晃下都可能變成致命的「飛彈」。因此,家具固定是居家安全設計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環。家具固定不僅能保護家人,也能減少地震造成的財物損失。

具體來說,可以利用 L 型金屬固定片、強力膠帶、或是專為地震設計的防震墊等工具,將大型家具與牆面或地面固定。特別是高櫃、書櫃、以及懸掛式的電視櫃,更要加強固定。另外,也要注意擺放位置,避免將家具擺放在逃生路線上,阻礙逃生。例如,可以考慮使用防震櫃,或者將櫃子內部較重的物品放在下層,降低重心,增加穩定性。此外,也應該定期檢查固定裝置是否鬆動,確保其有效性。

除了大型家具,也要注意小型物品的收納。將易碎物品(例如玻璃製品、陶瓷器)收納在櫃子裡,並使用櫃門鎖或防滑墊,防止它們在地震時掉落。另外,也要避免將重物放在高處,以防掉落砸傷人。

家具類型 固定方式 注意事項
高櫃/書櫃 L型金屬固定片、防傾倒裝置 選擇承重力足夠的固定片,定期檢查
電視櫃 強力膠帶、防震墊 注意電視的固定,可使用電視防倒器
冰箱/洗衣機 防滑墊、固定帶 確認地面平整,避免傾斜
懸掛式層架 加強螺絲固定、選擇堅固的牆面 避免放置過重物品

2. 逃生路線規劃:確保地震時能安全撤離

地震發生時,爭分奪秒的關鍵就在於能否迅速且安全地撤離。因此,逃生路線規劃至關重要。在地震前,就應該和家人一起討論、演練逃生路線,確保每個人都知道該往哪裡跑、如何跑。逃生路線應該是暢通無阻的,避免堆放雜物或擺放家具,阻礙逃生。另外,也要確定逃生出口的位置,以及備用的逃生路線。

逃生路線的規劃,不僅僅是知道往哪裡跑,更重要的是了解逃生過程中的注意事項。地震發生時,要保持冷靜,不要慌張。如果身處室內,應先尋找掩護,例如躲在堅固的桌子下、或是靠牆蹲下,保護頭部。待搖晃停止後,再迅速撤離。撤離時,要避免搭乘電梯,改走樓梯。如果身處室外,應遠離建築物、電線桿、以及其他可能倒塌的物體。此外,也應該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,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,裡面放置必要的物品,例如飲用水、食物、手電筒、急救用品、以及重要的證件。

為了讓逃生路線更清晰,可以在牆上或地面上設置逃生指示標誌,指引逃生方向。此外,也可以使用夜光材料,讓逃生路線在黑暗中也能被看見。定期檢查逃生路線是否暢通,並進行演練,確保每個人都能在地震發生時,迅速且安全地撤離。

3. 建材選擇:打造更堅固耐震的家

房屋的結構安全是抵禦地震的重要因素。在房屋裝修或改建時,應選擇耐震建材,加強房屋的結構強度。例如,可以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、或是加強樑柱的連接。此外,也可以使用輕質建材,降低房屋的重量,減輕地震時的負擔。選擇建材時,應諮詢專業的建築師或結構技師,確保建材符合耐震規範,並能有效提升房屋的抗震能力。

除了房屋的結構安全,室內裝修也要注意。避免使用過重的裝飾材料,例如厚重的石材、或是大型的吊燈。這些材料在地震時容易掉落,造成危險。可以選擇輕質、不易碎裂的材料,例如木質地板、或是軟質的壁紙。此外,也要注意管線的配置,確保水管、電線等管線在地震時不會斷裂,引發火災或漏水。建議使用耐震軟管連接水管,以減輕地震造成的損害。

更進一步來說,若居住在老舊房屋,可以考慮進行房屋結構補強。例如,可以加裝鋼板、或是使用碳纖維材料,加固樑柱。結構補強可以有效提升房屋的抗震能力,延長房屋的使用壽命。進行結構補強時,應尋求專業的結構技師評估,並制定完善的補強方案。

4. 緊急應變準備:防災意識與知識的建立

除了硬體上的準備,防災意識與知識的建立也至關重要。地震發生時,如果能夠保持冷靜、運用正確的知識,就能增加生存的機會。因此,平時就應該多了解地震相關知識,學習緊急應變措施,並與家人一起討論防災計畫。

學習地震相關知識,可以從了解地震的成因、地震的規模、以及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開始。此外,也要學習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措施,例如如何尋找掩護、如何逃生、以及如何自救互救。可以參加防災演練、或是閱讀相關書籍、網站,提升防災意識與知識。此外,也要教導孩子正確的防災知識,讓他們從小就具備防災意識。

準備防災用品也是緊急應變準備的重要一環。除了前面提到的緊急避難包,還應該準備足夠的飲用水、食物、以及必要的藥品。飲用水至少要準備每人每天3公升的量,食物則要選擇不易腐壞、且能提供足夠能量的食品,例如餅乾、罐頭、以及巧克力。藥品則要準備常用的感冒藥、止痛藥、以及急救用品。此外,也應該準備手電筒、收音機、以及哨子等求生工具。

最後,定期檢查防災用品的有效期限,並進行更新。同時,也要定期與家人一起演練防災計畫,確保每個人都能在地震發生時,迅速且正確地應變。

❓常見問題FAQ

地震來了,躲在哪裡最安全?

地震發生時,最佳的避難地點是堅固的桌子下、或是靠牆的角落。這些地方可以提供一定的保護,避免被掉落物砸傷。如果附近沒有桌子或牆角,可以蹲下,用手保護頭部。切記不要躲在窗戶旁、或是懸掛物下方,這些地方容易受到玻璃碎片或掉落物的傷害。此外,也要遠離書櫃、衣櫃等容易傾倒的家具。重點是要尋找一個能保護頭部、且不易受到掉落物傷害的地方。在搖晃停止後,再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。

緊急避難包裡應該放些什麼?

緊急避難包是地震發生時的救命包,裡面應該放置必要的求生用品。首先,要準備足夠的飲用水和食物,飲用水至少要準備每人每天3公升的量,食物則要選擇不易腐壞、且能提供足夠能量的食品。其次,要準備手電筒、收音機、以及哨子等求生工具,手電筒可以用於照明,收音機可以用於接收災情資訊,哨子可以用於求救。此外,還要準備急救用品、藥品、以及重要的證件。急救用品可以用於處理輕微的傷口,藥品則要準備常用的感冒藥、止痛藥、以及個人需要的藥品。證件則要複印一份,放在防水袋中,以備不時之需。最後,可以根據個人需求,增加一些其他的用品,例如衛生紙、濕紙巾、以及保暖衣物。

老舊房屋如何加強耐震能力?

老舊房屋的耐震能力通常較差,可以透過結構補強的方式來提升抗震能力。結構補強的方法有很多種,例如加裝鋼板、或是使用碳纖維材料,加固樑柱。加裝鋼板是在樑柱的表面貼上鋼板,增加樑柱的強度。使用碳纖維材料則是將碳纖維布包裹在樑柱的表面,利用碳纖維的強度來提升樑柱的抗震能力。此外,也可以更換老舊的鋼筋,或是增加樑柱的數量。進行結構補強時,應尋求專業的結構技師評估,並制定完善的補強方案。結構技師會根據房屋的結構狀況、地質狀況、以及預期的地震強度,來設計最適合的補強方案。結構補強可以有效提升房屋的抗震能力,延長房屋的使用壽命,保障家人的安全。

地震雖然可怕,但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,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。現在就開始檢查你的家,並採取必要的措施,讓你的家成為一個更安全、更安心的避風港。別忘了,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!立即分享這篇文章給你關心的家人朋友,一起為居家安全努力吧!想了解更多居家安全知識,歡迎繼續瀏覽我們的其他文章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