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後必看!居家安全升級術公開

地震後必看!居家安全升級術公開

地震頻繁,你是否也開始擔心起家中的安全?別怕!這篇文章將帶你全面檢視居家環境,從家具固定、緊急避難包準備,到更進階的結構安全檢查,讓你輕鬆打造一個更安心的家。我們將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,教你如何升級居家安全,讓你不再為突如其來的地震感到焦慮。準備好了嗎?一起來提升家的安全防護力吧!

地震來襲前:預防勝於治療的居家安全檢查

地震防災,預防絕對勝於治療。平時做好萬全準備,才能在地震發生時將傷害降到最低。首先,從最容易被忽略的家具固定開始。檢查家中櫃子、書架、電視等高大家具,是否確實固定在牆上。可以使用L型金屬固定片、防傾倒裝置或強力雙面膠加強固定。特別是兒童房或長輩房,更要注意家具的穩固性,避免地震時傾倒造成危險。

除了家具,也要注意懸掛物的安全。檢查吊燈、掛畫、裝飾品等,是否牢固懸掛。建議更換為不易碎裂的材質,或者使用安全繩加強固定。另外,也要避免在床頭上方懸掛重物,以免地震時掉落砸傷。

緊急避難包是地震時的救命稻草。準備一個輕便、防水的背包,裡面放入飲用水、乾糧、急救用品、手電筒、哨子、收音機、毛毯、保暖衣物、現金和重要文件影本等。定期檢查避難包內的物品,確保食品沒有過期,電池電力充足。將避難包放置在容易取得的地方,例如玄關或床邊。

最後,和家人一起制定地震應變計畫。事先約定好地震時的集合地點和聯絡方式。定期進行地震演練,熟悉地震發生時的避難動作,例如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。讓家人了解地震時的正確應對方式,才能在緊急時刻保持冷靜,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。

地震發生時:保護自己的黃金法則

地震發生時,保持冷靜至關重要。切記保護自己的首要原則: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。立即尋找掩護物,例如桌子底下、堅固的家具旁,或者靠牆角。用雙手保護頭部和頸部,穩住身體,直到地震停止。

如果在室內,遠離窗戶、玻璃、吊燈和任何可能掉落的物品。如果在室外,遠離建築物、電線杆和招牌。尋找空曠的地方,蹲下保護頭部。

地震發生時,不要慌張逃跑。尤其是在高樓層,貿然逃生反而更加危險。留在原地,尋找掩護,等待地震結束。如果正在開車,減速靠邊停車,避開高架橋、隧道和電線杆。留在車內,等待地震停止。

地震停止後,不要立即移動。檢查周圍環境是否安全,是否有瓦斯洩漏、電線短路或其他危險。如果確認安全,再慢慢移動到戶外。注意頭頂上方,避免被掉落物砸傷。

地震階段 應對措施
地震前 固定家具、準備避難包、制定應變計畫、定期演練
地震發生時 (室內) 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、遠離危險物品
地震發生時 (室外) 遠離建築物、尋找空曠地、蹲下保護頭部
地震後 檢查環境安全、注意餘震、保持冷靜、尋求協助

地震後的檢查與修繕:恢復家園的關鍵步驟

地震過後,仔細檢查房屋結構和內部設施非常重要。首先,檢查房屋是否有結構性損壞,例如牆壁裂縫、樑柱歪斜、地基沉陷等。如果發現嚴重損壞,請立即請專業結構技師或建築師進行評估,判斷房屋是否安全,是否需要進行修繕或補強。

檢查水、電、瓦斯管線是否正常。如果聞到瓦斯味,立即關閉瓦斯總開關,打開門窗通風,並撥打119報案。檢查電線是否有破損,避免觸電危險。檢查水管是否有漏水,及時修復。

清理家中掉落的物品和碎玻璃。戴上手套和口罩,避免被割傷或吸入灰塵。將易燃物品移開,避免發生火災。檢查家具是否有損壞,進行修復或更換。重新固定鬆動的家具,確保安全。

此外,檢查緊急避難用品是否還能使用。地震後可能會有停水停電的情況,確認飲用水和乾糧是否足夠。檢查急救用品是否齊全,並補充用完的物品。隨時注意餘震的發生,保持警惕,做好防護措施。地震後的心理重建也很重要,與家人朋友互相支持,共同度過難關。若有需要,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協助。

長期抗震準備:打造更安全的家園

除了短期的應急措施,更重要的是進行長期的抗震準備,從房屋結構到建材選擇,都要考慮到抗震性能。老屋的結構補強是提升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。可以請專業的結構技師或建築師進行評估,針對房屋的薄弱環節進行加固,例如增設剪力牆、鋼板補強、柱子包覆等。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耐震建材,例如高強度鋼筋、耐震磚、輕質隔間牆等。這些建材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,能夠在地震時減少房屋的損壞。

重新裝修時,可以考慮採用輕量化設計,減少房屋的重量,降低地震時的受力。例如,使用輕質天花板、輕質隔間牆、輕質地板等。此外,也要注意房屋的地基安全。如果地基不穩固,地震時容易發生沉陷或傾斜。可以請專業的地質技師進行地質調查,評估地基的穩定性,並進行必要的加固措施。

政府也提供許多老屋健檢與耐震補強補助方案,可以善加利用。這些補助方案可以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,鼓勵大家積極進行房屋的抗震改造。打造一個安全的家園,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努力。從平時的預防準備,到地震後的檢查修繕,再到長期的抗震改造,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。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,才能在地震來臨時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。

❓ 地震發生時,躲在黃金三角真的安全嗎?

關於「黃金三角」的說法,也就是躲在倒塌物體與旁邊形成的三角形空間,其實並非絕對安全,甚至可能更危險。現代建築結構複雜,倒塌方式難以預測,所謂的「黃金三角」可能根本不存在,或者空間非常狹小,反而限制了逃生機會。更重要的是,躲在倒塌物體旁邊,反而容易被壓傷或砸傷。因此,地震發生時,最安全的做法還是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,尋找桌子底下或堅固的家具旁躲避,保護頭部和頸部,等待地震結束。切記,不要輕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,遵循正確的避難原則才是王道。

❓ 地震後,多久才能確認房子是否安全?

地震後,第一時間不要貿然進入屋內,先觀察房屋外觀是否有明顯的結構性損壞,例如牆壁大面積裂縫、樑柱歪斜、地基沉陷等。如果初步觀察沒有發現明顯損壞,可以小心進入屋內,但仍需注意安全。仔細檢查水、電、瓦斯管線是否正常,是否有瓦斯洩漏或電線短路的跡象。如果發現任何異常,立即關閉相關開關,並請專業人員進行檢查。最保險的做法是,請專業的結構技師或建築師進行詳細的房屋結構安全評估。他們會使用專業儀器和知識,判斷房屋的結構是否安全,是否需要進行修繕或補強。結構安全評估通常需要幾天時間,但為了安全起見,絕對值得等待。

❓ 老屋耐震補強,政府有哪些補助方案?

政府為了鼓勵民眾進行老屋耐震補強,提供了多項補助方案,幫助民眾減輕經濟負擔。例如,內政部營建署有提供「住宅自主防災韌性評估及改善補助」,針對一定屋齡以上的老屋,提供結構安全性能評估和耐震補強工程的補助。補助金額會根據房屋的結構類型、補強方式和工程費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此外,各縣市政府也可能有各自的補助方案,可以向當地政府的相關單位諮詢。申請補助通常需要準備房屋所有權狀、身分證明文件、結構安全性能評估報告、補強工程計畫書等文件。建議事先了解申請流程和所需文件,才能順利申請到補助。透過政府的補助,讓老屋也能擁有更強的抗震能力,保障居住安全。

現在就開始行動吧!檢查你的居家環境,準備緊急避難包,並與家人討論地震應變計畫。別忘了,定期檢視並更新你的防災準備,才能在地震來臨時更有保障。立即分享這篇文章給你的親朋好友,一起提升居家安全意識,打造更安心的家園!想了解更多地震防災知識,請參考 內政部消防署防災知識專區 (強烈建議連結至權威網站,提供可信賴資訊來源)。

返回頂端